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_第1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节 (第8/17页)

天下。且迭有明令电谕,严诫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选举监督等遵照法案,慎重将事,勿得急遽潦草,致生流弊,并特派大理院院长董康、肃政史蔡宝善、夏寅官、傅增湘、麦秩严稽查国民代表选举不合法格者,更正取消。本大总统尊重民意,务求正确,杜渐防微,尤无所不至。迨国民代表大会报送决定国体票数,全体主张君主立宪,又由各国民代表全体推戴本大总统以帝位,并委托立法院为总代表,吁请正位前来。本大总统以《约法》内民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在国体自无讨论之余地,惟于推戴一举,自问功业本无足述,道德不能无惭;又以民国初建,本人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于信义无可自解,特将推戴书送还,并令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而在本大总统则仍以原有之名义,及现行之各职权,维持全国之现状,此不愿以帝位自居之心,昭然可见。

    ??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不谅鄙诚,迫谓无功薄德,为谦抑之过言,又谓当日誓词,根于元首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为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而变迁,迫切吁请,使本大总统无可诿避,只得以创造宏基,事体繁重,不可急遽进行,致涉疏率,饬令各部院详细筹备,筹备完竣,再请施行。本大总统所以藉词筹备,不即正位者,盖始终于辞让初衷,未尝稍变也。本大总统以诚待物,凡各官吏之推戴,容有不出于本衷,各党派之主张,容不免于偏执,及各监督之办理选举,各代表之投票解决,容有未臻妥善完备之处,然在当时惟见情词敦挚,众口同词,本大总统既不敢预存逆忆之心,实亦无从洞察其他意。即今之反对帝制者,当日亦多在赞成之列,尤非本大总统之所能料及。此则不明不智,无可讳饰者也。

    ??滇黔兵起,本大总统内疚不遑,虽参政院议决用兵,而国军但守川、湘,未尝穷兵以逞,且悯念人民,寝馈难安,何堪以救国救民之初心,竟资争利争权之藉口?而吁请正位,文电纷驰,特降令不许呈递,并令提前召集立法院,冀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期转圜。继念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是以毅然明令宣示将承认帝制之案,即行取消,筹备事宜,立即停止。事实本末,略具于斯,原案具有,可以复按。除将各省区军民长官迭请改变国体暨先后推戴并请早登大位各文电另行刊布外,特此宣布,咸共闻知!此令。

    ??国务卿段祺瑞

    ??其时十九省公民否认袁世凯冒称总统,其书如下:“爱国同胞平,吾侪之大敌,叛国之元凶,已于本月二十二日正式发令取消帝制矣!斯固吾国民之威力,义军之声势,各省将军之暗助,及东西各友邦之公论,迫之使不得不然。表面观之,亦若可喜,然而国家之根本问题,未解决也,腹心大患,未除去也,帝制派之人物,犹萧然自若也,官僚党之势力,犹弥漫全国也,如虎如狼之逆旅,犹骚扰未已也,谋帝未成,又退而谋窃总统也,民权未伸,而国宪未彰也,伪共和假立宪之活剧,瞬将复演于今日也,四次五次革命流血之惨祸,犹循环演进,而未可料也!呜呼国民,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养痈畜疽,实为乱基,苟且偷一时之安,因循误百年之计!国民国民!叛逆之徒,不与共天,调和之说,实同饮鸩。欲民国而长治久安乎?非有真共和国家之精神不可!如何而表示真共和之精神?必自今日于国法上能裁判袁世凯之罪案始!夫民国国家者,五大族四万万人共有之国家也,彼袁世凯何物,乃敢以一匹夫,手提国命,欲称帝则称帝,欲称总统则又称总统,进退裕如,傲睨自若,堂堂国民,芸芸总总,如牛如马,俯首受勒,不敢驶驻,抑何卑怯无耻而不勇也?外人之诃吾国民曰‘有奴性’,今袁世凯叛国,罪状显然,万目睽睽,东西具瞻,义师声讨,名正言顺,已下三巴,奄有南服,长江动摇,山、陕震撼,桴鼓急进,指顾功成。倘犹许其有调停之余地,以一纸空文,取消帝制,惑其狡辩,遽尔罢兵,国民靦颜,仍复戴之以为总统,则是卑陋龌龊之奴隶性更大表暴于世界,国民人格道德,堕落千丈,腾笑五洲,蒙羞万古?欧人之斥犹太遗民曰‘怯狗’者,将旋踵而以斥我矣!且吾民亦何所取,复眷恋于袁世凯,乃不忍蹙之使穷,迫之使退,而絷之以尽于法也?袁世凯试政四年,其所表见者惟苛捐重敛,只以自肥,授爵封官,无非植党,媚之者登九天,逆之者下九狱,爱憎惟己,生杀自专,不知有国民,不知有议会,不知有《约法》,不知有公论,昏霾塞天,毒瘴满地,野蛮横暴,自拟天骄。国民国民!问曾有一事愜意,而足以贷其死乎?窃尝论之,吾国近三十年来,文明进化之大障碍物,厥惟袁氏一人!乃若甲午之败衅,戊戌之政变,庚子之骚乱,辛亥之和议,癸丑之用兵,及今之三次革命,无一不与袁氏有直接间接互相发生之关系!苟不及时铲除之,诚恐国亡种奴之惨剧,必编排于彼昏之手!曲终人散,山河夕阳,吊故国之蚯墟,挥遗民之涕泪,虽指天斫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